后来,我才明了,什么叫做“像山一样思考”
Editor's Note
蓝蓝,也是我们盖娅自然体验师老友。2019年,在亲身参与修建深圳梅林山手作步道之后,她写下了这篇对人与自然,既深刻,又满含诗意的思考。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境兰生态景观 Author 蓝蓝
步道就字面上对步道的定义是“通过原野地区所破坏的踪迹”,但是现在对步道的诠释是“为达到目的地所开建的一条安全且舒适的通路”。而手作步道则是通过手作的方式,用接近自然、生态的方式去建造步道,使步道建成后与自然融合在一起,宛如一体。
看着他,总让我想起理查德·洛夫在《林间最后的小孩》里写的: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,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,直至一生。
我的手作步道第一堂课
什么是手作步道呢?
手作步道最初由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的徐铭谦老师命名,Handmade Trail,直翻即“用手修缮的步道”。它提倡尊重自然,敬畏自然,不大兴土木,减少大型机械、水泥等材料进入自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,就近取材为人提供一条走回自然的小径,是重新链接人与自然的小径。 4个月的工期后,梅林山荔枝林到大脑壳这段,从左边的这样,变成了右边的这样。
我至今仍经常回访梅林山,看看这条路随时间的变化。
上图,是否能让你感受到手作步道的理念——虽为人作,宛自天开。
像山一样思考
△当我们经过土地深深的撕裂开的口子时,它在告诉我们,雨水侵蚀它,越来越大范围地带走它的土壤,那为什么就这个场地的土壤好冲刷呢?
△当我们被小水塘里的树蛙吓到时,它告诉我们,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,水既有攻击性,也能涵养生命,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水呢?
△当我们看到步道上频繁出现豹猫的粪便时,它告诉我们,这块领地平常几乎没有人来,已经成为了它的领地了,那这条路在给我们什么启示吗?
△当看到我们人类留下很多新的旧的原本不属于山的产物,它告诉我们,它消耗不了这些,既不能搬移,也无法降解,那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山里的生态平衡呢?
给它把脉,摸着它既脆弱又坚强的每一尺,多角度切换观察及诊断问题,才能提出适切的解决方案:
当步道积水时,出现泥泞路时,我们尝试通过把水导向需要水的地方,让它不继续造成步道本体的冲刷问题,又能减慢雨水的径流,挽留住水,进而涵养土壤;
当步道过宽,出现复线时,我们尝试封闭一条路径,用最轻微的方式通过它,对自然降低到最低的干扰;
当步道上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(遇到了二冠兰、金毛狗蕨、沉香等),我们选择避开了它的生境,选择离它更远一些路径,新增路径则通过补偿机制将植栽恢复在现有路径的部分。
如果是山,它会如何处理呢?
也许山是这样思考的:
当步道积水,出现泥泞路时,我要趁着雨水来临把小块大块的石头都滚落堆叠在低洼处,形成阻挡,汇成小洼地、小溪,甚至湖泊,这样便可以挽留住水多一些,这样便可以给更多的生物提供生境,又不影响人的进入; 当步道过宽,出现复线时,我要收回来,让植物长满这个地块向下扎根,让表土和有机质不会被水带走,这样便可以创造更多的小型栖息地; 当步道上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时,我想:山里的每一个物种于我而言都是那么独一无二,每一个物种都各司其职,相互协作:光合作用、调节气候、生产食物…等,都在为这个地球为彼此做贡献,我们需要更多地看见彼此、照顾彼此。
像山一样思考,在步道上,不仅需要满足人类的需求,更需要考虑整个大的生态系统。基于这样的思考,在步道的实施原则里,设置好关于这座山对环境友善的,对人类友善的原则,再开始行动:
第一,要尊重自然环境,同时保证使用者的安全;第二,要有功能性,兼具美观;第三,也要保证设施强度,不轻易受到破坏。
△破旧的消防水桶,成为了提供生境的迷你水塘
文字 / 蓝蓝
编辑 / 绿色基金会 张宁
图片 / 境兰生态景观
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:
夏令营
四季食堂
推荐阅读
--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--